制图:苏德悦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季度是全年发展的风向标,确保一季度“开门红”是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关键,龙年春节假期后,各地纷纷召开“新春第一会”,提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量子信息、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工业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等切实有力的举措,打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枪”。
新产业新动能成为发展关键词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技术、新动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各省份不约而同地将发展目标指向“新”,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新技术、新业态、新赛道……成为今年发展的关键词。
北京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量子信息、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制造业大省广东提出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加快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四川将目标瞄准新型工业化,将启动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一批省级以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标杆项目,提出到2027年制造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64%,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突破90%,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智改数转”全覆盖。
经济大省浙江提出要勇挑大梁,直面变革机遇、育新而进,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布局新赛道,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增长点。
福建提出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在坚守实体经济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聚焦主业、深耕实业,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超前谋划新领域、新赛道。
为何将目标瞄准“新”
从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到地方“新春第一会”部署工作时再度强调“高质量发展”,在部署高质量发展时,各地为何将目标瞄准“新”?
从“新”中看到发展的潜力。根据四川省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居前10个经济大省的第三位,工业增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4.5%,工业投资增长22.3%,为近10年来最快。可以说,推进新型工业化对四川经济迈上6万亿元台阶、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和引擎作用。
“世界工厂”广东在创新引擎下正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13万亿元,同比增长4.4%,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四成,新动能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尤其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多点突破,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蓬勃发展。
在“新”中寻找发展新增量。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2024年,共10个省份将GDP增速目标数值设定为5%,17个省份将GDP增速目标数值设定为5.5%或6%。想要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各地还要结合自身特色,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增量。
“抓住了机遇,我们就能实现换道超车、后发崛起;错失了机遇,我们的差距可能被进一步拉大,又将在不利的位势徘徊。”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表示。为将“新”的着力点推进落地,江苏将“新春第一会”的主题直接明确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河南提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要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实现新突破,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实现新突破。
数字化浪潮下,如何在坚守实体经济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如何在未来产业比拼之中聚势赋能、抢得先机?在龙年上班第一天,福建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座谈会上,企业家表示,要聚焦主业、深耕实业,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超前谋划新领域新赛道,提出可率先推动公共服务的数据要素在智能机器人端的开放共享,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专家认为,从“新春第一会”的部署可以看出,各省份正在瞄准自身发展定位,对点发力,以“先立”稳大局,以“后破”育新能,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并加快打通堵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