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一颗色泽鲜亮、线条流畅、形态匀称的蔬菜,需要一系列机缘巧合,土壤、水分、养料、温度等种种因素缺一不可。
在“看天吃饭”的年代,把握以上因素“一要靠经验、二要凭感觉、三要碰运气”。这也是传统农业的显著特征。
能不能在蔬菜种植的过程中,人为地创造这一系列机缘巧合,种出梦中情“菜”?农历腊月二十六,记者揣着这个问题走进了山东寿光营里镇的种植大棚。
“知天而作”的数字力量
“市场上粗细不匀的黄瓜或者弯弯扭扭的青椒,都是生长过程中水、肥、温度失衡造成的,数字的采集应用可以帮我们控制这些要素,让蔬菜生长环境保持恒定。”李超是山东物泽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信息部经理,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数字化专家。
记者来到的大棚是中国电信与山东物泽联合打造的“数字大棚”,5G网络、AI摄像头、物联网传感器、智能水肥一体机一应俱全。像这样科技感拉满的大棚,双方在山东物泽营里生产基地还建设了99座,种植面积达2000亩。
土壤、温湿度、光照三大类传感器7×24小时采集种植环境和蔬菜生长的各项数据,海量汇集的数据还通过数字孪生、AI分析等技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蔬菜生长模型。借助全程数字化管理平台,种植过程中的农田灌溉施肥、大棚防风卷帘、病虫害防治和蔬菜采摘期判断等控制和决策活动,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智能化。
“老农人靠经验种菜,我们靠的是数智。”李超说。
蔬菜大棚的数智转型,得益于中国电信强大的云网融合优势。“在基础网络建设方面,我们针对生产基地的需求实现了5G和千兆网络全覆盖。”潍坊电信政企部行业总监郑龙告诉记者,“网络部署和数字应用已经形成统一标准,可以在农业园区进行快速的规模化复制。”
2023年,山东物泽产值突破1亿元。数字“新农资”的应用,带来了“量”和“质”的双丰收。
“量”的方面,普通大棚种植的番茄,每亩产量普遍在1万~1.2万斤,“数字大棚”番茄亩产可以达到1.5万斤。
“质”的方面,使用传统技术种植的黄瓜和番茄,商品果率在50%~60%;而“数字大棚”生产的黄瓜商品果率是97.8%,番茄商品果率是98%。
“不可篡改”的安心守护
“从政府到百姓,‘吃上一口放心菜’是社会各界的一致追求。”山东省潍坊市农业农村局农业信息化科科长王伟告诉记者,“农产品质量追溯是一个老课题,最早通过标签实现,后来使用条形码或二维码追溯,现在有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王伟口中的解决方案是一项前沿数字技术——区块链。其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和分布式部署的技术特性,让蔬菜的全流程数字化溯源管理成为可能。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前瞻性指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农业领域。
作为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国家队、主力军,中国电信迈开了“区块链+”在农业创新应用领域的探索步伐。2021年7月,中国电信在潍坊市坊子区落地“区块链+韭菜”试点项目。2023年1月,中国电信在山东物泽搭建的“区块链蔬菜平台”正式投用。
平台记录着蔬菜在种植、投入品管理、采摘包装、物流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的信息,相当于为它们发放了一张真实且唯一的区块链“身份证”。截至目前,山东物泽的上链蔬菜共有番茄、黄瓜、辣椒、茄子4种,上链数据达159.87万条。
数字技术有力加持,老百姓的菜篮里多了一份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的蔬菜。“消费者拿到蔬菜,啥时候种的、谁种的、在哪个棚、用了什么药、施了什么肥、产品检测报告……扫一扫就能看到。”李超的讲解与相声贯口颇有几分相似。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农创客大赛银奖、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六届“绽放杯”优秀奖、中国信通院2023年度优秀行业链,这些荣誉是对中国电信探索“区块链+农产品”新模式的高度认可。
数据成为“新农资”,科技变身“新农人”。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形成了燎原之势。
数字赋能的大棚里,叶绿素不断分解,类胡萝卜素加快生成,番茄马上就要变红。安全放心的梦中情“菜”,让年夜饭更加美味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