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果失去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20世纪80年代,联想公司这则广告让许多“80后”记住了这个品牌。现在,如果换个说法,你又会产生什么联想:人工智能如果拥有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很多人都有游戏梦,少年时渴望做一款再现自己梦想的游戏。在我同游戏圈20多年的交往中,许多游戏从业者向我表达过自己进入这个行业的初始动力就是为了追梦。可更多的人,则出于种种原因放弃了梦想。
但现在,全民“自造”游戏的飞轮效应已经显现,即人工智能开始越来越深地渗透到游戏研发之中,甚至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让文本生成游戏变为可能,而让挡在普通人面前的技术门槛再一次降低。文生视频模型Sora的出现,大大加速了这种可能。
根据OpenAI发布的信息,Sora不仅能准确呈现细节,还可以根据提示、静止图像填补视频中的缺失帧来生成视频。它的发布几乎完全复刻了ChatGPT面世之初的盛况,被视为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又一个里程碑时刻。
在国内,类似Sora的游戏AI技术也在“大踏步”进入测试阶段。如在2月末,网易手游《逆水寒》就发布了全新的AI影片生成工具:剧组模式。借助这一工具,玩家“打打字就能出大片”。据称,该模式除了可以运用游戏内的动作外,后续还将支持“AI动作捕捉”,用户可上传包含动作或表情的视频素材,由AI进行实时的精准动捕,映射到游戏之中,由剧中的演员表演出来。尽管这样的AI显得还很初级,但由玩家来制作自己的游戏内容,不再遥不可及。
几乎同时,OpenAI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老对手谷歌也发布了Genie(精灵),并称凭借一张图片就能创造出可玩的虚拟世界。或许有人说,比起写字画图太难。但如果用组合技术呢?例如,用AI绘图赋能文字生图,再以此为起始帧,然后通过Genie让图片活起来,难度一下就降低了。基于此,业内甚至有人断言,类似Genie的人工智能将成为整个游戏产业规则的颠覆者。一旦普通人创造的虚拟场景可以像电子游戏一样进行互动,虚拟世界将会变得大不同。到底会如何不同?
最近网易发布的《蛋仔派对》和腾讯力推的《元梦之星》两款游戏,有一个巨大的卖点,就是UGC(用户生成内容),即玩家可以利用游戏中的各种工具搭建自己创造玩法、设定场景的派对现场。网易透露,2023年,蛋仔乐园共生成1亿多张地图,近3000万玩家参与地图创作,引发一个个创作热潮:高难度跑酷炫技图、解谜图、极具美学的观赏图、考验默契的多人合作图……
如果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到游戏制作工具中呢?也许通过文字或照片,每个玩家都可以将自己的城市、街道和小区轻松地变为游戏场景,并通过人工智能设计出更具互动性或超出游戏原有设定的玩法。
这才是全民“自造”游戏的大派对,也是一个产业突破“天花板”的力量源泉。